登錄

注冊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資訊

新聞資訊

智慧漁業:改變傳統漁業,激發行業生機!

2022-09-19 閱讀量: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

“智慧農業”之后,我們又迎來一個新詞:“智慧漁業”。21世紀的人類正在從以自然資源為主的工業經濟時代逐步進入以信息資源為主的知識經濟社會。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擁有信息資源的重要性遠勝于在工業經濟社會中擁有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智慧漁業”的建設將為漁業科技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同時,漁業科技的發展也將不斷豐富“智慧漁業”的內容和提高“智能化漁業”的服務能力。

什么是智慧漁業? 

智慧漁業是漁業生產的高級階段,它的核心是把新興技術集為一體,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依托部署在漁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去實現漁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等功能。 

主要通過數字形式處理一切漁業要素,比如漁業資源、水域生態、捕撈和養殖,整個漁業的生產過程和漁業管理過程以信息為特征。

智慧漁業從狹義上說就是:漁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化管理。而從廣義范疇上說,智慧漁業還包含農(漁)村電商、食品防偽、農業信息服務與農業休閑旅游等。 

“智慧漁業”既可帶動本行業的發展,又將促進全社會的進步。所以,擁有“智慧漁業”等于占領了漁業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制高點。 

“智慧漁業”的發展目標是實現漁業低碳、經濟、循環和高效的發展,并且它強調節能節水、空間集約、綠色高產的農業新模式以及相關技術的普及應用。

 

 

智能檢測與感知控制的先進傳感設施設備(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劉鷹教授)

世界智慧漁業的興起和發展現狀 

智慧漁業概念的提出其實是源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他們將“智慧地球”定義為三個維度: 

一是能夠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 

二是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互聯互通 ; 

三是在上述基礎上,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將實現更深入的智能化,企業因此獲得更智能的洞察。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最先將衛星導航系統安裝在農業機械上,從而開啟了農業機械高科技、高性能、智能化的先河。 

如美國的一些大型農場,都會使用產量監控器監控作物生長狀況,再加上GPS定位信息、耕種區域地圖、耕種作物種類和植物種群等信息,把這些信息實時傳輸給軟件系統。這些信息經過系統進行綜合分析之后,就可以做出實時判斷。因此,他們在未收獲作物之前就能形成產量報告,這樣,有助于對農作物合理定價。 

大家都知道,德國是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政府大力投資農業技術,并由大型企業牽頭發展智慧漁業。他們通過農業數據庫的大力建設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海量的基礎數據,把傳統農業生產與機械制造緊密結合,這樣就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水平。 

法國的智慧農業研究起步雖然相對比較晚,研究的力度和范圍不及美國,但應用水平和程度并不低,尤其是聯合收獲機產量圖生成及質量測定、施肥機械和植保機械利用GPS和GIS系統進行變量作業等已開始投入使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法國庫恩(Kuhn)公司研制的Axis系列懸掛式變量撒肥機采用GPS系統和GIS系統自動生成肥料撒施分布處方圖,配置了自動調節撒肥量的EMC控制系統,可實時調節撒肥盤開度與角度,實現高效變量撒肥作業。 

日本是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政府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的發展,建立了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完成了農業科技生產信息支持體系。 

目前日本已經有一半以上的農戶選擇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從而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效率與流通效率,有效解決了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九州宮崎縣高丘町的一個農業村莊(圖片來源:veer圖庫)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的精準技術和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資源利用中的應用。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是他們關鍵突破口,通過大力引進和開發各種農業智能裝備,發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多媒體技術和遠程教育等方式,使其精準農業技術及農業物聯網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通過全球近20多年的發展,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智慧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國際智慧漁業的研究和應用 

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國而言,最新的2021年統計數據表明,漁業總產值整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占了近10%。 

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2018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中明確地指出: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在發現捕撈資源、規劃和監測,以及在提供市場信息方面(包括捕撈量電子檔案和可追溯系統、價格信息系統)都不例外。 

另外,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在海上安全、空間規劃、聯合管理和社會網絡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一些資源匱乏地區的各利益相關方也會從中受益。 

FAO的研究中,智慧漁業的主要內容還是屬狹義的范疇,其主要內容如下: 

1.海上安全和預警智能化 

漁民在作業或救援行動中的安全有賴于信息通信技術。電子信號器可與自動識別系統(AIS)或漁船監測系統(VMS)組合,成為保障安全的利器,同時也能提供漁船的活動信息。手機咨詢服務可就天氣和極端事件提供預警,支持漁民呼叫求助。社交網絡也可成為緊急情況(如疾病暴發)下的預警來源。 

2.漁業管理智能化

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的社交媒體和其他互聯網應用可改進可靠數據的獲取和共享,如漁獲物、捕撈活動以及漁業管理規章制度,有助于各利益相關方獲得賦權,特別是在聯合管理伙伴關系的談判過程中。 

信息通信技術還支持對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的打擊行動。如,全球定位系統(GPS)在捕撈作業的監測、管理和監督工作中正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大型漁船安裝漁船監測系統,另外還有SPOT跟蹤器等小型跟蹤設施。這樣,海洋漁業管理,特別是公海漁業管理中的糾紛也會減少。

3.漁業生產智能化 

水產養殖管理軟件支持養殖者優化生產。比如空氣傳感器和水中傳感器以及無人機檢查設備和錨定,監測環境及魚群,并幫助優化養殖作業。在漁業行業,全球定位系統等航標系統可支持捕撈區域、記錄行程以及規劃節能路徑的標記。 

有些漁船使用信息通信技術,將用于定位魚群、海床及水下殘骸的聲吶系統的信息與行程報告綜合起來,可生成新的數據集,進一步提高效率。 

南森(Fridjof Nansen)博士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洋研究船,也是唯一懸掛聯合國國旗的船。 

“南森”號為許多缺乏適當基礎設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平臺,這些國家可以獨立地對其漁業資源進行此類海洋研究,包括氣候變化、污染和海洋塑料的影響。 

最新的南森號于2017年下水,船上有七個科學實驗室、一個禮堂,并配備了能夠快速繪制魚類分布圖的現代聲納傳感器和能夠拍攝海底生物照片的遙控潛水器。 

4.提升行業能力建設與社交網絡

信息通信技術拓寬了行業能力建設方面可用工具的范圍,特別是針對閉鎖或偏遠的社區。如,推廣服務的電子化提供模式可對傳統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推廣體系予以補充,支持業內人員更為便捷地了解供應鏈上現代可持續的做法。 

5.運用本地知識監測發生的變化 

便捷的信息通信技術可有地做好捕撈和養殖社區的科普工作,如可建立公民科學平臺,支持利益相關方使用智能手機和網站分享水生環境變化的信息,或了解到新的種群出現或生境損失。 

在小規模漁業和水產養殖運用信息通信技術的經驗不斷累積的同時,對各類信息通信技術效益與風險以及制定實施過程中的良好做法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

我國的智慧漁業發展現狀 

對我國漁業來說,智慧漁業是實現水產養護、拓展和高技術三大發展戰略和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和安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現代漁業,即:水產養殖、捕撈、水產加工、流通和休閑漁業這五大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漁業的科技創新、信息化和智能化。 

信息技術已應用到政府輔助決策、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水面利用、區劃管理,以及氣象海況、漁況探測預報、漁船導航和海上生產作業實時指揮等領域。 

打造智慧漁業和數字漁業,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關鍵。它不僅可以提升漁業的檔次和工業化水平,促進漁業生產過程與監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也能顯著提升漁業生產和漁業管理決策的能力與水平,促進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 

當前,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正推動水產養殖向智慧漁業轉型,走向數字漁業和智能漁業。圍繞大數據“預警、預測、決策、智能”四大要素,要實現“汗水漁業”向“智慧漁業”轉變,需要養殖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目前,部分行業領軍企業已經開始了“互聯網+物聯網”的模式探索。 

農業農村部發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是智慧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文件中在“漁業智慧化”部分中明確提出“構建4個系統”,而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生產和管理系統排在前面,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國是世界上第一養殖大國。因此,智慧漁業最明顯體現的是在水產養殖業。

人妻抽搐无码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