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各級政府與部門積極加碼農機替代人的工作,還大力推動智能農機的發展。其希望解決2個問題:1)農民增收難題;2)農業現代化。
講真!透視這2個問題,結果似乎不能立刻馬上見效,但能可以肯定一點:農機的現代化、智能化是農業下一個十年的布局。
然而,這段路并不平坦,需要政府、企業、創業者共同的付出,才會有好的結果。
與歐美相差30年,問題不少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機制造和使用國,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但農機“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突出,高端產品多被外國壟斷。
綜合來看,我國農機與歐美日有近30年差距。國外20世紀60年代已實現機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我國目前還在機械化進程中,智能化剛剛起步。
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就是與農藝融合度不夠。近年來,在土地流轉及農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導下,我國耕地平整度不斷提高,農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但配套環節跟不上的情況愈發明顯。
與此同時,在農機短板的背后,是專業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和產學研協同機制不暢。
教育部等編制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農機人才缺口將達44萬人,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中缺口比例最高,超過60%。
另外《半月談》雜志曾報道,目前,除少數企業的產品在裝備水平方面與國際水平接近外,國內多數農機企業生產裝備水平較低、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不高。除此之外,目前我國農機裝備的技術水平、操作性能、田間適應性和乘用舒適度較差,尤其是在核心工藝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作業裝置上存在技術瓶頸。
眾所周知,農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是鄉村振興的加速器。
但是,專家認為,中國農機可能成為“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中拖后腿的一項,“十四五”期間應加大農機補短板力度,提升農機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清單式”推動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與此同時,專家還建議,“十四五”期間,宜重視農機學科發展,恢復農機裝備的一級學科地位,列入“交叉學科”門類,加強優勢整合,用好我國在人工智能、5G、北斗導航等領域的先進成果。
問題也是機會!近些年,我國也誕生了一批智能農機公司,他們紛紛結合新市場、新需求,創造出新的市場與機會。
在農田里創新
任何一個偉大的發明,都必須要落地實際應用里,才能讓發明與創造實現真正的價值。
作為農業機械里的變革者、顛覆者,智能農機承擔著新技術、新模式、新商業落地農業的重擔。如何改變農業、升級農業、幫助農產品溢價,幫助社會低碳發展...這些目的才是智能農機公司的初衷。
農業行業觀察透視發現,中國農機的智能化都是遵照以下2條路徑。
01自主研發 賦能產業
能投身到自主研發的農機企業或者公司都具有雄厚資金或者技術、人才作為支撐,通過自主研發形成自己的核心產品或者技術。
另外,這類企業已經不僅僅做后端,更憑借著技術優勢,形成了系統的智慧農業的解決方案,從提供技術、硬件逐漸延伸到解決方案,并且提供農業全產業鏈賦能。
比如,博創聯動、極飛科技、超星智能、中聯重科、雷沃公司等。
02借力發力 提高自身效率
目前,智農農機的客戶依然是大型的種植企業或者糧食企業,這些企業希望借助智能農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比如,北大荒集團、碧桂園等企業,他們從解決“如何種地”的難題開始,借助智能農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這些公司在發力智能農機上,80%以上是通過與互聯網公司、通信公司、科技公司合作或者直接購買高端農機等方式,通過降低科研投入,提高企業的專注力。
除了企業在技術及產品創新模式之外,很多農業科技公司正在加快智能農機的商業落地。下面,我們列舉一些實際案例。
01博創聯動:無人農場
近些年,博創聯動一直在探索無人作業,以技術為切入點,從農業機械智能控制與遠程聯網的精準農業升級改造入手,融入農田和農作物信息化,打造面向全球的無人農場智慧作業平臺。
2021年,博創聯動開始建設浙江嘉興無人農場水稻種植。今年4月,博創聯動還主導首個海淀區406畝的“京西稻無人農場”建設。今年6月份,博創聯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依托各自優勢,共同開展無人農場生物技術、智能農機和信息技術試驗,積極助推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02超星智能:玉米大豆復合種植
作為智能農機的新秀“超星智能”跳出了“自動駕駛技術”技術派的頭銜,而是借助技術切入特色作物種植創新。
例如,超星智能現階段重點聚焦的一個智能農機生產服務場景是大豆玉米的帶狀復合種植。后者是國家為了提高我國油料作物的自給率,今年開始大范圍推廣的一種復合種植模式。
據悉,自2022年2月,超星智能首次提出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項目開始,截至6月,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項目作業已達2萬余畝。
01中聯重科:數字水稻
近年來,中聯重科“智能農機+智慧農業”板塊迅速發展,還研發了無人駕駛聯合收獲機、無人駕駛水稻有序拋秧機等一系列實現“自診斷、自調整、自適應”的智能化產品。
針對水稻,中聯重科智慧農業通過對傳統水稻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全過程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水稻種植生產全程數字化。目前,中聯重科已經在安徽蕪湖和湖南環洞庭湖區域打造了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04極飛科技:超級棉田
農村怎么留住年輕人?這是極飛科技不斷探索的命題。
從2013年接觸新疆棉花,開始嘗試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到決心深耕農業賽道,把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研發制造出多款智慧農業產品
2021年4月份,極飛科技在新疆尉犁縣舉行了“超級棉田”發布會,啟動了無人化棉花農場項目,3000畝的高標準棉田將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的輔助下,交由2名90后“新農人”管理,他們聚焦于棉田的管理過程,通過實踐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無人化農場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趙春江院士、羅錫文院士等學院派人士也積極探索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與落地。
政策加持 時代的需要
近些年,智能農機的飛速發展,核心就是政策的助推,其次才是市場的需要。畢竟,智能農機除了加速農業現代化之外,還重點解決如何種地、誰來種地等農業難題。
前幾天,工信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年來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該發布會強調,大力發展智能農機。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優勢,推進北斗導航、5G、人工智能等應用,推進先進適用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云農場建設等的協同發展。
近些年,智能農機一直成為政策的香餑餑,助力中國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早在“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邁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新的階段。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按罅ν七M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夢想正加速落地。
另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同時,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指出要聚焦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設備等關鍵領域,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智能農機處于冰山與火海的窘況!我國的智能農機發展存在技術、人才等弊端,與此同時,農機農藝融合不理想、高端農機不足等現狀。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智能化高端農機在農機總體規模中占比不到10%,高端農機不足制約了農機裝備的產業升級,也制約了智慧農業等新型產業的發展,農機裝備技術水平待進一步提升。在農藝科技方面,也存在著基礎研究和應用模式創新不足、數據采集運用相對落后等問題,農藝科技含量亟待進一步提升。
另外,我國的特殊國情也制約著農機的發展。數據顯示,全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
對此,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慶亮表示,我國農機化發展的起始年份應為2004年,而要達到國際發達國家完成機械化的水平大約在2035年前后,并提醒行業,智能化雖然是趨勢,但行業不宜大干快上,需冷靜思考和對待。
最后總結一下,中國智能農機,正在爬坡而行,但山上風景甚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