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農業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為大數據應用于農業奠定了基礎。從國內國際的發展來看,大數據正在驅動農業發展路徑發生變化,以提高農業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業大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小編整理了全球十大農業大數據經典案例,供大家參考。
美國篇
美國農業正在采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方法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以1%的農業人口維持龐大的農業生產體系,不僅滿足美國本土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
跟國內常見的農業機械比,這些機器高大得多,一臺噴藥機完全張開“臂膀”,翼展達36米。更重要的是,這些“大家伙”還很有“頭腦”——駕駛室里配備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
沒有傳統農民那么辛苦,機器會按照設定的路線工作,施肥、打藥完全自動化,哪些地方打過,哪些地方沒打,絕對不會搞混,GPS上都顯示得清清楚楚。在美國,像這樣“勞作”的農場主越來越多。農業生產模式正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以精準為特征的農業,正在讓種植變得更加容易。
英國篇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農業生產競爭強度的提升,英國農業部門收入經歷了多次明顯波動。
現在的英國農業一方面向“精準農業”邁進,結合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和空間地理技術,更為精準地進行種植和養殖作業;另一方面,提升農業生產部門和市場需求的對接,加強其對于市場的理解。
而這一系列需求的基礎就是強大的數據搜集和分析處理平臺。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于2013年開始專門啟動“農業技術戰略”,該戰略高度重視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法國篇
要知道傳統農業正在遭遇著互聯網的“沖擊”,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不但顛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勞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式的傳統生產模式,轉而邁向集約化、精準化、智能化、數據化,農業生產因此獲得了“類工業”的產業屬性。
法國農業部計劃在2017年建立一個大數據收集的門戶網站,為農民帶來更多機會,改變農民與銀行、保險公司、農業互助合作社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目前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農業相關數據出現在互聯網上,如何有效地甄別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數據是目前面臨的挑戰,這也將成為很好的創業機會。
該農業數據庫門戶網站將建立在現有數據庫基礎上,保證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鑒于目前鮮有國家在這一領域投資,法國希望將此門戶網站建成歐洲大數據農業的典范。
德國篇
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一個德國農民可以養活144個人,這一數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臨時解決全球饑餓問題,每個農民需要至少養活200人。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續的農業新技術。
目前,德國正致力于發展更高水平的數字農業。通過大數據和云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云端,云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后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進行精細作業。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現代德國農民的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的支持。農民只需要切換到GPS導航模式,衛星數據便能讓農業機械精確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幾厘米之內。
加拿大篇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最北端,地處高緯度,氣候寒冷,可耕地面積達十億畝,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農業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管理大農場的一切要素就是效率。所幸的是,智能手機上的app,讓農民能夠接觸到在10前難以想象到的一系列數據和管理工具。軟件從臨近農場的氣象站收集數據,這些數據會讓農民知道會不會有風吹來而影響農藥噴灑。這個app也會包括田地的網格地圖,從衛星圖像中提取的精確信息會與網格上每個方格的土壤樣本對應起來。所有這些信息都在軟件構建的一個預測模型中,包含著從加拿大西部5000萬英畝土地上收集而來的數據。
然后數據會告訴農民的自主駕駛拖拉機,每個方格需要多少種子和肥料。當然,app還會幫農民安排農場工人的日程,追蹤他的財務狀況等?;ㄍ瑯拥耐度?,能獲得更多產出,而且節省大量時間和令人頭疼的麻煩事。這就是大數據在農田里的應用,而且也在整個耕種世界中迅速擴散。
澳大利亞篇
作為一個畜牧業大國,澳大利亞十幾年前就建立了國家牲畜標識計劃(NLIS),即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采用由NLIS認證的瘤胃標識球或耳標對牛、羊進行身份標識,由國家中央數據庫對記錄的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可以對動物個體從出生到屠宰的全過程實現追蹤。
比如說澳洲奶牛從出生到死都會戴上NLIS耳卡。每次擠奶后,會對每只奶牛耳卡上的電腦芯片做一次掃描,可得出當日的產奶量,通過產奶量的變化,調整翌日的飼料以及了解牛的身體狀況。
目前全球質量溯源體系2.0版正式上線,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支持下,每個加入體系的商品都會被賦予一個類似身份證的特殊二維碼“真知碼”,并可多次寫入數據。消費者只要通過相關手機應用進行掃碼,就可了解商品“從哪來、到哪去”,企業也可精準掌握貨物去向,從而構成一套覆蓋生產、物流、倉儲、消費各環節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食品可追溯一直是農業大數據前進的目標之一。
日本篇
日本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有限、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被媒體稱之為“老爺爺老奶奶農業”。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振興農業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日本利用互聯網將農戶積累的技術和知識數據化,讓下一代農戶或農業企業繼承。通過高精度傳感器收集的氣象大數據以及農作物生長數據等,實時發送給農戶或管理人員,從而讓他們能夠合理澆灌和施肥。
此外,通過互聯網實時監控消費者動向,能夠抓住最佳時機生產和銷售暢銷的農作物或農產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無人駕駛拖拉機能夠在大規模農場實現24小時耕作,有效解決農業人口不足問題;而利用大數據分析,還能夠提取出很多迄今為止尚未弄清的信息,例如能夠發現氣象條件與病蟲害發生的關聯性等,從而提高農場管理效率和農業耕作效果。
荷蘭篇
據外媒報道荷蘭政府將撥款140萬歐元用于購買衛星數據,以提高荷蘭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效率。其中,衛星數據將包括土壤、溫度、水分含量和水的質量等多種詳細信息。
屆時,專業公司將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有關灌溉、施肥和農藥噴灑作業等建議。荷蘭政府決定向農民開放這些衛星數據使用權,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荷蘭政府表示,衛星數據可以持續地對農作物進行監測,根據這些衛星數據,農民可以實時了解農作物的詳細情況,在必要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這將有助于荷蘭鞏固其農業和園藝業在全球處于前沿的位置,并使該國為日后解決糧食危機做出前期努力。
以色列篇
以色列一直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聞名于世。在很多國家仍在嘗試摸索大數據運用途徑和方式時,被譽為“創新國度”的以色列已經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展示了大數據運用的繽紛畫卷。
要知道以色列超過一半的土地為荒原和沙漠,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十分嚴酷。經過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在水利灌溉技術、農業自動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等技術領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而大數據的運用使以色列本就高度發達的農業實現了再一次飛躍。
以色列農業有較高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諸多農業技術創新公司利用大數據幫助以色列農民,根據不同農場的具體情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耕種方案。利用大數據分析法推出了包括預測天氣、灌溉和病蟲害狀植物模型技術,該技術利用衛星圖像、作物實地生長報告及當地病蟲害分布等大數據資源建立植物生長模型,隨時采取可視化數據并預測植物病蟲害風險和氣候變化,使農民能夠根據預測數據進一步精確霧化灌溉設備的閥值及方向、肥料及殺蟲劑使用數量等,增加產量,降低成本。
最后,農業行業觀察認為,數據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建設,誰掌握數據,誰就能制勝市場。即使,在世界農業競爭中,智慧農業的競爭更是數據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