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生態文化村”——康縣王壩鎮大水溝村
康縣地處秦巴山區中南部,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縣21個鄉鎮、350個行政村、1642個自然村,5萬多農戶 80%以上分散居住在2967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峽谷河道及林緣地區,曾被列入甘肅 4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甘肅58個連片特困縣,2013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37.04%?!扒缣煲簧硗?,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溝,垃圾滿地堆”曾是當地農村人居環境的真實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康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指引,認真學習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成功經驗,在“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基礎上,把建設美麗鄉村作為增進農民群眾福祉的重要載體,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全域建成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健全、產業特色鮮明、群眾生活富裕、鄉土文化繁榮、鄉風文明和諧、充滿發展活力的美麗鄉村。截至2020年底,康縣350個行政村、1600多個自然村建成美麗鄉村,2鎮16村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先后榮獲“2019 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20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2017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在康縣召開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2020年12月,甘肅省政府、農業農村部、世界旅游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聯合在康縣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和經驗受到與會海內外嘉賓的廣泛贊譽。

康縣岸門口鎮朱家溝全力打造康養旅游鄉村
康縣十年如一日,久久為功建設美麗鄉村取得了巨大成效,走出了一條深度貧困地區全域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路子,也走出了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康縣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和學習借鑒價值。經過深入調研和系統總結,我們認為,“康縣探索”的做法經驗和啟示價值可以概括為以下8個方面。
01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康縣美麗鄉村建設最早始于“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后期。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康縣是重災區之一,農村又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房屋和道路、橋梁等設施損毀嚴重。災后重建過程中,康縣統一規劃建設,將房屋重建解決住房安全問題與道路、橋梁恢復重建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統籌推進,把245個災后重建居民點初步建成特色鮮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康縣著眼高質量脫貧攻堅,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縣一號工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工作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保持連續性、穩定性,不變換頻道、不偏離靶心,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劍,才取得了今天這樣明顯的成效。
一是作為“一把手”工程??h委書記是總指揮,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督促,不僅抓全盤、抓統籌,而且抓具體、抓細節,示范帶動四大班子及部門、鄉鎮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美麗鄉村建設上來,真正形成全縣一盤棋、擰成一股繩的強大合力和工作格局??h鄉兩級領導小組都由“一把手”親自掛帥,承擔第一責任,切實體現“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明確要求。持續壓實部門行業責任和鄉鎮屬地責任,牢牢抓住部門、鄉鎮“一把手”特別是鄉鎮黨委書記,明確用人導向,識別用好干部,改“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鄉鎮黨委書記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多年摸爬滾打、經受長期歷練。建立實踐導向的干部識別、考察、調整機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鄉鎮黨委書記用到更大的平臺和更重要的崗位上,讓有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為。
二是連續“一號文件”部署。從2012年至今,康縣連續以縣委一號文件專題安排部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文件不僅有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等指導性意見,而且細化到建設多少個村、分布在哪些鄉鎮、實施哪些項目、達到什么標準、錢從哪里來等具體事項,既有宏觀指導性,更突出微觀操作性,簡明扼要、一目了然,是一部年度美麗鄉村建設的操作手冊。
三是朝著“一個目標”梯次推進??悼h美麗鄉村建設從一開始就確立“全域美麗”的目標,把全縣作為一個不要門票的生態旅游大景區來打造。在實施過程中,不搞一哄而起,不搞齊頭并進,堅持量力而行、梯次推進,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一年干成一批,積小勝為大勝。全縣平均每年新建和鞏固提升50多個村,每個鄉鎮集中建設2~5個村。截至目前,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行政村和自然村全覆蓋,建設300里生態文化旅游風情線,開辟了康中田園觀光游、康北歷史文化游、康南生態風情游等鄉村旅游主導線路,建成4個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花橋、大水溝、鳳凰谷、何家莊、朱家溝、桂花莊、珍愛茶山等70個具有鄉土氣息、田園風光、康養功能、康縣品牌的鄉村旅游示范村,一個整縣不要門票的生態旅游大景區初步形成。
四是激發“一股干勁”比學趕超。針對鄉鎮之間工作進展不平衡的情況,為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康縣每年組織一次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帶隊的大規模觀摩評比活動,現場點評、打分評比,并將評比結果納入年終考核,作為在實踐一線選人育人用人的重要依據,在各鄉鎮之間形成比學趕超、你追我趕的濃厚競爭氛圍,把各鄉鎮的干勁充分激發起來,起到了很好的督促鞭策作用。比如,一些搞得好的鄉鎮擔心被反超,反過來學習后進者的長處,一些后進鄉鎮暗暗鼓勁、虛心學習、不斷趕超,涌現出了王壩鎮何家莊村、平洛鎮團莊村等一大批后進趕先進、超先進的典型。

一是方向路子對頭??悼h的優勢和劣勢都很突出。山大溝深耕地少是最大劣勢,對一個農業縣來講,這個制約是巨大的,意味著傳統種養業發展空間十分有限,“三農”工作要打開新局面十分不易。同時,康縣最大的優勢是綠水青山生態好,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既能顯著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又可以發展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是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康縣實際的“三農”工作大抓手和突破口。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方向和路子,只要找準了,就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二是基礎條件具備。經過災后重建和多年的脫貧攻堅,康縣農村房屋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村莊形態基本有了,建設美麗鄉村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造、提升和完善,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甘肅全省農村情況也是這樣,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建設美麗鄉村不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只要下定決心干,一年一年干下去,最終是能干出大成效的。
三是關鍵在“一把手”?!耙话咽帧钡乃悸贩€定和任期穩定至關重要。對黨政主要領導來說,不能輕易變換思路,搞“換一任領導換一套思路”,甚至朝令夕改、屢換頻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對組織來說,要保持黨政正職相對穩定,選強選準領頭人特別是黨委書記,保持任期穩定,起到穩定思路、穩定人心、穩定干部、成就事業的作用,一年連著一年抓,一屆接著一屆干,確保把利民惠民的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02激發干群積極性,“要我干”變“我要干”
抓美麗鄉村建設,統一認識、統一思想是首要前提。在工作之初,康縣一些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對這項工作認識和理解不夠,有的認為災后重建已經做了極大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沒那個能力和本事;有的認為康縣脫貧攻堅任務非常繁重,建設美麗鄉村是與脫貧攻堅搶資源,會影響脫貧攻堅成效;有的認為康縣財力弱,建設全域美麗鄉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對這些懷疑、質疑,康縣是如何把各方積極性調動起來的?

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期間,外國嘉賓體驗中國農村傳統農事活動

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期間,外國嘉賓觀摩康縣美麗鄉村
一是通過外出學習統一干部思想??h上分期分批組織縣鄉村社各級干部和離退休干部到浙江安吉、廣東深圳、貴州遵義、四川宜賓、廣元、綿陽、市內兩當等地參觀考察,讓他們親身感受各地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對比反思中看到差距不足、增強壓力動力,在學習交流中明確思路方向、找到措施辦法。各級干部參觀學習回來后,思想認識有了大轉變,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為美麗鄉村建設打牢了思想基礎。
二是通過細致工作打消群眾顧慮。美麗鄉村建設之初,康縣就組織開展大面積深入調研,面對面聽取農民群眾的想法和意見。大多數群眾表示,發展產業、務工就業,只要有政策引導支持,他們自己就能干,但修路、通水、整治環境這些事,一家一戶干不了也干不好,最希望得到政府幫助。同時,一些群眾也擔心建設美麗鄉村會破壞鄉村風貌,更害怕瞎折騰。針對群眾這些顧慮,縣里組織鄉村干部進村入戶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向群眾講清政策、講清規劃、講清前景,建設示范戶型,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美麗鄉村建設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
三是通過典型示范倒逼干群動力。從示范點創建抓起,不斷培育、宣傳、推廣典型,帶動和倒逼其他鄉鎮、村社和群眾主動跟進。比如,最早培育出望關鄉徐羅村、王壩鎮大水溝村這兩個典型,在全縣開展“學習大水溝村、徐羅村,我們怎么辦?”大討論和“學習大水溝整合資金經驗、學習徐羅環境整治經驗”活動,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還比如,一些村的群眾看到鄰村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和美麗宜居的村容村貌后,紛紛給村“兩委”施加壓力,主動要求提前創建,主動請纓參與建設。
四是通過獎補機制撬動群眾投入。不大包大攬,不搞“平均分配”“先給后干”,而是采取“財政獎補、群眾主體”的激勵辦法,充分激發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創造精神。制定出臺27項獎補標準,公開透明落實獎補政策?;A設施和公共設施由部門、鄉鎮和幫建單位負責,房屋風貌改造、入戶巷道和庭院硬化等堅持群眾自建,政府以資金或水泥、 磚瓦、門窗、涂料等實物獎補。
2012年以來,康縣共投入18.54億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撬動群眾籌資65.4億元,收到了用政策獎補的“四兩”撬動群眾投入“千斤”的效果。比如,巷道和庭院硬化,政府給農戶每平方米獎補資金20元或1袋水泥 , 而農戶自備沙石、投工投勞共計折資60余元,農戶投入是政府投入的3倍多。

啟示2:美麗鄉村建設戰線長,涉及千家萬戶,單靠政府或群眾都很難搞好。只有把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充分激發出來、調動起來,才能凝聚起上下同欲、干群一心的強大合力。如何激發干部群眾積極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從“康縣探索”中可以得到兩條重要啟示。
一是要把政府意志和群眾意愿緊密結合起來?,F在一些地方干工作,僅憑政府意志就上馬,沒有考慮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把政府意志強加在群眾身上,這樣不僅工作干不好,還會引發矛盾,影響黨群干群關系??悼h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工作,首先要把老百姓的愿望了解清楚,看他們最希望政府做什么,在此基礎上加強引導,就能夠把政府想干的和群眾需要的很好地結合起來,開展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形成心齊氣順、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工作氛圍。這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
二是要讓群眾積極參與進來。做農村工作始終要堅持農民主體,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撇開農民群眾自己悶頭干,“剃頭挑子一頭熱”,吃力還不討好。這些年工作中這樣的教訓不少。我們要看到,一方面,現在農民群眾收入增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主觀上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環境,客觀上也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另一方面,群眾參與不參與、付出不付出,他們的感受、積極性、愛護意識都不一樣。因此,要通過思想動員、獎補激勵等辦法,讓群眾主動參與、積極建設、用心管護,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事業的“主人翁”。
03以規劃為龍頭,以設計為藍本
康縣從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始終把村莊規劃擺在重要位置,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其他各項規劃相銜接、相協調,用高質量、可操作、能落地的規劃設計指引建設、調配資源、凝聚力量,避免因規劃失誤造成資源錯配和浪費。
如何編制規劃設計?康縣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編制有4個有效做法。一是全面覆蓋。編制《康縣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在規劃基礎上制定設計方案,全縣350個村全部有規劃、有設計。二是分層分類。根據村莊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流動趨勢等因素,科學研判論證,明確建設類型和標準,將全縣350個村按照古村保護、康養旅游、生態田園、文旅開發、環境改善5種類型和旅游村、精品村、示范村、達標村4個標準,分類分層進行規劃設計。三是專群結合。村莊規劃設計由鄉鎮承擔主體責任,縣自然資源局負責指導。規劃由聘請的專業機構為主編制,鄉鎮、村社干部和村民都可以提出意見建議,是各方齊心協力的成果。設計在鄉鎮黨委、政府指導下,由村“兩委”班子牽頭負責,充分聽取鄉村木匠、泥瓦匠、粉刷匠等“土專家”意見,廣泛征詢農民群眾和幫扶干部的“點子”,最終形成設計單位、鄉村干部、能工巧匠“三結合”的具體方案。這樣的設計方案花錢少、接地氣,能夠得到群眾普遍認可。四是保障有力。在自然資源局下成立了規劃局,引進專業人才開展規劃指導,鄉鎮成立了規劃建設管理站,村級成立了規劃管理室,形成了縣有局、鄉有站、村有室的完善管理體系。自2013年以來,縣財政每年將村莊規劃編制費用列入預算,7年來共投入近1000萬元用于村莊規劃編制。根據康縣的做法,規劃編制平均每年投入100多萬元,每個村3萬元左右,這個投入不算太大,各縣都能承受。
如何確保規劃設計落實?為了防止規劃設計不落實,避免“先干再說”“邊干邊看”“隨意亂干”等問題,康縣著重從項目審批、竣工驗收和資金撥付等環節嚴格把關,確保規劃設計不折不扣落實。項目審批中,縣上對各村提交的建設項目申請逐一進行審核,先審核建設規劃和施工設計,審批通過后,再由鄉鎮和村社制定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審批通過后,由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審批文件,隨后才能啟動開工建設,做到無規劃不設計、無設計不審批、無審批不建設??⒐を炇罩?,縣委農辦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采取查看資料、現場檢查、抽樣丈量等多種形式,重點核查是否按規劃和設計建設、是否達到規劃和設計標準,對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驗收通過,充分體現規劃設計的嚴肅性。資金撥付中,對于沒有規劃設計或未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建設,擅自增加或減少項目、工程量的,不予報賬,項目資金由建設單位自行解決,督促建設單位嚴格按照規劃設計施工建設。

康縣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鄉村旅游節會,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規劃設計要達到什么效果?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以景區的標準規劃全縣建設,以景點的要求打造每個村莊,以景觀的設計改造每戶庭院,實現一村一景、一戶一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布局上,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悼h大多數村莊依山而建,村民臨水而居,鄉村自然條件優勢突出、底色很好。堅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村莊布局上依山就勢、與水為鄰,不搞大拆大建、整齊劃一,不砍樹、不埋泉、不挪石、不毀草,很好地保留了傳統村落形態,形成戶戶有泉水、村村有溪流,人繞水行、水繞人走的美麗景色,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風貌上,淡妝濃抹渾然一體。重視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對傳統特色民居盡量保留,在不改變傳統風貌的前提下進行修繕加固,提升內部功能;對農民群眾近年自建房屋,從建設樣式、風格、色彩等方面進行風貌改造。改造中注重突出一村一戶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全縣農村房屋外墻以白色、米黃、青灰、泥土色為主色調,搭配以紅頂或青瓦,不突兀、不俗氣。
同一個村內房屋樣式、主色調基本一致,保持了風貌統一。在村內主要道路兩側房屋外墻上設計了以自然風光、田園生活、文明新風為主題的文化墻。比如,岸門口鎮蘇家河村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竹子、農戶家中的瓦片等建成形狀各異、別具一格的垃圾池,既與自然和諧統一,又節省工程費用。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紛紛開起農家客棧,足不出戶就掙錢
啟示3: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康縣探索”啟示我們,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以規劃設計為先導,先集中精力把規劃設計搞好,做到有章可循、不打亂拳。編制鄉村建設規劃要做到“五個統籌”,即要把鄉村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統籌,與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規劃建設相統籌,與城鎮化進程相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籌,與鄉村功能完善和服務提升相統籌,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下一步,在鄉村建設行動中,要以縣為單位,先研究制定鄉村布局的調整規劃,根據不同類型確定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尤其要注意,不是推倒重來,不搞大拆大建。要科學編制村莊建設詳規,通過規劃引領增強鄉村建設動能。規劃設計不僅要高起點、高品位,而且要接地氣、順民意。要立足環境優勢,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體現鄉村特色,注重協調自然,分類指導、因村施策,不能一個樣式蓋到頭、一種顏色刷到底,防止生搬硬套、千村一面。
04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
康縣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能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且各類資金分散于各部門,難以發揮最大效益。面對部門條條框框規定和美麗鄉村建設真金白銀需求之間的矛盾,康縣對各類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捆綁使用,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資金整合機制,讓分散的項目資金“握指成拳”,發揮出最大效益??悼h整合資金的做法有這么幾個特別之處。

“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康縣長壩鎮花橋村
一是決策程序。資金整合由縣委常委會動議、政府常務會提出方案、四大班子聯席會討論、人大常委會審批,充分體現了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要求。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統一四大班子思想,另一方面是決策程序規范透明。整合資金涉及的部門上級由縣委、縣政府統一溝通、匯報銜接,有效解決了“誰來整合”的難題。
二是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變、充分授權”的原則,在不改變資金用途和管理責任主體的前提下,由縣委農辦牽頭,將住建、水務、交通、扶貧、發改、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10多個部門的涉農資金整合到一起,共涉及中央17類、省級12類資金,實現應整盡整、能整必整。2012年以來,康縣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18.54億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
三是使用方式。建立“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資金使用機制,資金支付實行縣級報賬制,各類整合資金仍按原來的渠道撥付,但必須用于項目村和計劃內項目,有效破解了過去立項權限分散、碎片化管理、撒胡椒面、做人情等問題。把成本控制體現在每一個具體建設項目上,嚴格按照審批的項目數、工程量和建設標準進行建設,不隨意擴大或減少工程量,不隨意提高或降低建設標準,切實把來之不易的錢花好、花在刀刃上。
啟示4:資金整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地方都在搞,但普遍存在“不愿整、不會整、整不好、花不好”的情況。從“康縣探索”可以看出,資金整合雖然難度大,但仍然有較大空間,中央和省里都賦予了縣級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的權限,關鍵是看縣委、縣政府有沒有決心,是不是敢擔當善作為。
從更好推進工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角度考慮,建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省級在對縣轉移支付中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加大涉農資金整合政策支持力度,賦予縣級更大的資金使用自主權。

05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性民生工程,涉及上下左右、方方面面,頭緒多、任務重,需要集中各類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悼h充分發揮縣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有效發揮各行業部門的專業特長,全力調動各級各部門共建美麗鄉村,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謀劃,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干一件成一件。
縣委農辦牽頭抓總??悼h美麗鄉村建設在縣委、縣政府和縣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縣委農辦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負責牽頭抓總。美麗鄉村建設的計劃下達、任務分解、資金撥付、協調指導、督查檢查、考核評比和組織竣工驗收等,都由縣委農辦負責。以年度計劃為例,鄉鎮上報后由縣委農辦匯總,經縣政府常務會、四大班子聯席會議討論通過,縣委常委會審定,縣人大常委會審批后,由縣委農辦會同縣財政局下達。
部門各司其職協作配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實行村申報、鄉初審、縣審批的管理制度。每年縣委一號文件涉及的建設項目根據業務分類由相關主管部門牽頭實施,按照項目申報程序向省市有關部門申報立項,爭取建設資金。打破過去各部門單位不協同、不通氣、各干各、“單打一”的舊思路老習慣,根據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分頭實施,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協作,協同一體推進,避免重復施工。同時,每個縣直單位負責幫建1~2個美麗鄉村,每個精品村、示范村、達標村的幫建單位要分別落實30萬~50萬元、10萬~30萬元、2萬~10萬元的項目資金。
縣級領導包抓幫建。實行縣級領導聯鄉抓村責任制,每名縣級領導每年具體包抓1~ 2個項目村。項目村的規劃設計、建設內容、建設資金都是在縣里審批的項目資金計劃中確定好的,包抓領導主要負責抓進度、抓質量,不用花精力跑項目要錢。這個機制的好處,一方面,所有包抓領導無論什么職位,都能同等發揮包抓作用;另一方面,包抓責任靠得更實,如果工作進度和質量有問題,包抓領導沒有借口推卸責任。
集中力量分層建設。根據各村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每年按照達標村、示范村、精品村、旅游村4個等次滾動推進。達標村以改善基礎設施為主,示范村以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為主,精品村以綠化、亮化、美化和產業發展為主,旅游村以完善旅游設施、豐富旅游元素為主。各部門圍繞不同村莊建設等次,將項目資金向項目村傾斜,集中力量投入,力爭1年建成達標村,2年建成示范村,3~5年建成精品村,部分旅游元素富集的精品村進一步提升建設為旅游村。
圖片

啟示5: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類工作推進中最難的是部門協調配合?,F實中,一些地方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的現象屢見不鮮,各彈各的調、各唱各的曲,難以形成同向合力,導致工作推進不力?!翱悼h探索”通過賦予縣委農辦牽頭抓總職能,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這就啟示我們,無論是建設美麗鄉村還是抓其他工作,都要有一個統籌全局、權威性高的“指揮部”,縣委主要領導親自抓,把各方面力量調到一個頻道上來,堅持“一盤棋”思想,堅持系統思維,統一目標、統一行動,按照一切行動聽指揮、一切決策顧大局的要求,打破行業歸口管理的限制約束,避免單打獨斗、重復投入,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h級領導包抓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工作機制,但作用發揮參差不齊。
從“康縣探索”中可以學到,只要對包抓機制稍作調整優化,讓機制更科學、更符合實際,就能更好地調動包抓積極性,靠實包抓責任,真正達到包抓的效果。
06共建共管共享,常綠常新常美
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既重建更重管,堅持建管并重、管用并行,創造性落實甘肅省《關于開展農村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工作的指導意見》,持續鞏固建設成果,實現常綠常新常美,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明確管護主體。美麗鄉村建成后,項目產權及時移交到所在村社,由村社負責管護,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具體管護方式上,可以由村級公益性設施管護協會等群眾性組織自我管護,也可以由有經驗有技能的村民承包管護,還可以通過村委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管護機構實行市場化管護。環境衛生由農戶自行清掃或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打掃。
二是明確管護標準。按照保障各類設施正常運轉、長期發揮作用的要求,明確村內道路、活動廣場、園林綠化、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的管護標準。比如,道路要保持路面平整無損、干凈整潔、暢通無阻;綠化樹、花園要做到定期修剪,適時澆水松土,確保成活率和景觀效果;文體設施要保持清潔、保證安全,能正常使用。
三是明確資金來源。管護資金以縣鄉村三級投入為主,村民投入和社會捐助為補充。因自然災害損毀嚴重的設施,由縣財政投入維護資金;因非人為因素損壞不嚴重的設施,由鄉鎮統籌解決維護資金;一般性經常性維護通過農村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資金或部分村級辦公經費解決。發動受益單位和群眾自愿出資出勞,鼓勵社會各界捐助,彌補管護資金不足。

康縣陽壩鎮宋溝村依托茶葉產業,積極發展茶園觀光體驗旅游,增加群眾收入
一些地方由于管護不到位,新建的公益性設施沒多久就損毀不能使用?!翱悼h探索”告訴我們,要建好更要管好,有效管護必須建立明確具體的管護制度,解決好“管什么、誰來管、怎么管、誰出錢”等問題,把管護工作納入制度化軌道,建立完善管護長效機制。要把農民群眾管護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育引導他們提高愛護設施、主動管護的自覺性,形成常態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管護工作格局。
07內外兼修,形神兼備
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外在美”與“內涵美”并重,在提升鄉村功能、彰顯鄉村韻味的同時,注重以農村基層黨建為核心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村民文明素養,不斷豐富美麗鄉村的內核和靈魂。
夯實黨建之根。堅持把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根本保證,鍛造出一大批建設有規劃、落實有隊伍、辦事有資金、工作有干勁的“四有”型基層黨組織,使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領頭雁”和“主心骨”。尤其重視村黨組織書記選拔配備,堅持在工作一線發現、培養、鍛煉、使用干部,把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作為檢驗干部能力和實績的“大考場”,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愿意為村民服務、有能力有干勁的人選出來。調研中發現,康縣的村支書普遍年齡較輕、學歷較高、綜合素質較強,特別是那些工作突出的村,村支書基本都是返鄉能人、致富帶頭人或專職化書記。
提升功能之基。按照讓農民群眾生活品質與當地城鎮居民大體相當的目標,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和底色。大力實施“五通”(通車、通水、通網、通電話、通電視)、“五化”(道路硬化、村容凈化、家庭美化、四旁綠化、屋室亮化)、“五改”(改炕、改水、改灶、改廁、改圈)、“五有”(有廣播電視室、文化圖書室、衛生室、購物網點、活動場所),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目前,康縣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村內巷道也全部硬化,家家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收集和轉運處理,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20%以上,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0%。村衛生室、村民文化廣場實現全覆蓋,孩子們都能就近上學,農民群眾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得到較好滿足,美麗鄉村的底子打得很厚實。
塑造風貌之形。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保護建筑、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不照搬城鎮建設模式,充分利用村莊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觀,保留了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態、錯落美,沒有因建設失了“土氣”、丟了“鄉味”,沒有把村莊建成城市社區,沒有把農村建得城不城、鄉不鄉。在康縣農村,到處都能看到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傳統生產經營場所,不少村莊建起規模不等、別具特色的茶園、菜園、竹園、花卉園,許多老房子、老物件、老用具、老照片都保留下來。道路硬化、地基處理、護坡砌筑、溝道襯砌、圍欄修建等,充分利用當地石頭石片、樹枝藤蔓、石碾瓦片等材料,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既省錢、又好看,實現“天然去雕飾、雕飾近天然”。白楊鄉桂花莊的千年金桂、岸門口鎮賈家壩的千年銀杏、朱家溝的千年麻柳、長壩鎮花橋村的千年菩提等古樹名木都得到很好保護,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弘揚文化之魂。注重傳承發揚優秀鄉土文化,充分發掘每個村莊獨有的文化元素、文化樣態及其文化價值、文化內涵,讓鄉村既有美麗之形,又有文化之魂。尊重歷史記憶,本著“越是久遠的就越是新鮮的、越是歷史的就越是現代的”理念,在許多村莊利用閑置房屋分別建起了村史館、農俗博物館、脫貧檔案館等,修繕維護祠堂、廟宇,讓農村千百年形成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各類文化綿延傳承、滋養人心。例如,長壩鎮福壩村建了知青博物館,周家壩鎮在供銷合作社原址上建起康縣供銷博物館,生動再現了幾十年前的生產生活景象,讓人們勾起難忘的記憶、感嘆時代的變遷。
培育文明之風。在農村廣泛開展“四新競賽”“六爭六評”“一日五問”“家潔院凈、村評戶比”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平臺把群眾組織起來,引導他們遵紀守法、崇德向善、孝親敬老、睦鄰和諧,培育新型農民、凈化鄉村風氣、提升全民素質,推動新時代文明新風尚在山鄉遍野蔚然成風。比如,在全縣中小學生中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孩子督促家長愛護環境衛生,改變陳規陋習,構建起政府、學校、家庭、學生共同參與的有效機制。
厚植良善之治。把自治、德治、法治有機融合起來,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在農村普遍組建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各種群眾性自治組織,建立完善具有約束力的村規民約,出臺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的實施意見,引導群眾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民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權利得到良好保障,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悼h2015—2017年連續3年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綜合成績排名全省前列。
啟示7 :康縣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村工作能不能干好,核心和關鍵在于鄉鎮、村有沒有一個好班子,特別是村有沒有一個好支書。
一個鄉、一個村黨組織堅不堅強、有不有力,鄉村的面貌大不一樣,農民群眾的精氣神也大不一樣?!翱悼h探索”表明,做農村工作首先要把鄉黨委、村黨支部建好,把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支書配強。尤其要通過一個強有的支部和威信高的支書,把農民群眾組織發動起來,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緊緊團結在村支部周圍,齊心協力把農村的事辦好,把農民群眾自己的事辦好。
人能改造環境,環境也能塑造人。以前,在臟亂差的環境中,群眾眼中無光、心中無望,現在,生活在景區般的村莊里,群眾臉上笑了、心里樂了,從外到內都美起來了,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翱悼h探索”啟示我們,美麗鄉村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有機統一,而且這兩者能夠相互促進、相互轉化。要堅持內外兼修、軟硬并舉,以形促神、以神塑形,才能讓美麗鄉村之形長久發光、讓美麗鄉村之神融入血脈,實現內外皆美、形神兼備。


08生態出“錢景”,美麗生“財富”
康縣堅持把發展美麗產業、做大美麗經濟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山大溝深耕地少”的劣勢和“綠水青山特產多”的優勢,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放大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文章,創新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全域環境綠美凈、全域電子商務、全域旅游景區“四個全域工程”,做精做優特色產業,真正讓大自然賦予的綠水青山變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鄉村旅游異軍突起??悼h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的顯著成效,把鄉村旅游作為惠民富民的生態產業,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感受型、生態農莊體驗型、特色農業觀光型、環保工業展示型、景區休閑養生型五大鄉村旅游品牌,推動全縣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美麗經濟方興未艾,全縣旅游綜合收入從2012年的 2.94億元增長到 2020年的11.37億元。圍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實施“十村百戶千床”鄉村旅游示范工程,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鄉村賓館,進一步提升接待服務能力、擴大群眾參與范圍,更多農民群眾吃上了“旅游飯”、鼓起了“錢袋子”。截至目前,共發展農家樂和農家客棧317戶、鄉村賓館12家,培育鄉村旅游經營戶、帶頭人、講解員2000多人,吸引6000多名長期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2468戶貧困群眾依托鄉村旅游實現脫貧,9.7萬人通過參與鄉村旅游實現增收。比如,岸門口鎮朱家溝村的朱彥杰,通過流轉村內閑置房屋打造了50間“五福臨門”民宿,2019年收入30萬元左右,48戶貧困戶入股,帶動勞務用工56戶,實現勞務收入16萬多元。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緊緊圍繞林、水等生態資源做足做好生態經濟大文章,重點發展核桃、茶葉、花椒、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產業。全縣特色農林產業面積達110多萬畝,年培育食用菌1200多萬袋、加工茶葉770噸、養蜂10萬箱產蜜440余噸。建成興源、龍神、滿福等10多家林特產品龍頭企業,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號”名優農特產品,724家合作社運營率達到96.7%,開辦網店1613家,2.3萬名群眾依托電商實現增收。
農民生活蒸蒸日上??悼h美麗鄉村建設不僅給農民創造了一個干凈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讓農民過上了安居樂業、耕讀傳家的美好生活,而且通過發展全域鄉村旅游和特色富民產業,讓更多的人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隨著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康縣鄉村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深厚沃土和吸納就業的優質平臺,真正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變生態資源為生態經濟。收入增加了,農民群眾的腰桿挺直了、臉上有光了、底氣更足了。栽下梧桐樹,引得“鳳還巢”。近5年來,僅岸門口鎮中節村就有17名來自云南、重慶、山東等地的姑娘嫁到這里。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累累碩果的甜蜜映射。
啟示8:美麗鄉村建設實際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而鄉村振興首要的一條就是產業振興,沒有生機勃勃的產業,美麗鄉村就會有名而無實。
康縣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正在逐步實現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貧困地區的生動實踐?!翱悼h探索”雄辯地證明,保護好綠水青山就是守護住金山銀山。建設美麗鄉村不是簡單的村莊整治和環境改善,而是對鄉村進行整體化建設和品牌化經營,不僅讓鄉村環境美起來,還能催生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美麗鄉村有產業、有就業,讓農民群眾有活干、有收入,實現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