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柞水縣金米村作出“小木耳,大產業”的重要指示,不僅是對柞水及全國食用菌產業在脫貧攻堅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認可,更是為我國以小木耳為代表的特色農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它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應以敏銳的思想領悟力, 充分挖掘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豐厚內涵,堅定信心,奮發有為,扎實推進食藥用菌等富民產業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助力,為農民創業致富探路。
一是巨大的經濟意義。
我國地域廣闊、資源稟賦各異,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探索發展農業產業?柞水選擇木耳為主導產業,依靠科技增量賦能,使小木耳成為農民致富的“金耳朵”,小產品帶動大發展,蹚出致富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時作出“小木耳, 大產業”重要指示,緊接著5月份在山西大同考察、12月份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他又再三強調“小木耳,大產業”。其中蘊含的經濟意義,與習總書記此前對茶產業發展作出的“一片葉子可以致富一方百姓”的重要指示,其精神實質可謂一脈相承。
應跳出小木耳這個產品、跳出柞水這個區域,去深入思考、去理性判斷、去深刻領悟、去貫徹落實?!靶∧径?,大產業”重要指示,體現了習總書記對發展鄉村產業的高度重視,指明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道路和方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倳浢鞔_指出,要“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我國以小木耳為代表的食藥用菌產業、特色產業大船,只要錨定目標不松懈,定能在富民強國的產業藍海上,直掛云帆濟滄海, 乘風破浪,創造無限未來。
二是大食物意義。
糧食安全、食物安全是國家戰略。滿足我國食物消費需求,需要有35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但是,即使算上復種面積,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也只有25億畝,還缺口10億畝。必須樹立大食物安全觀,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森林草原要食物??倳洝靶∧径?,大產業”的重要指示,揭示了發展食用菌產業、多元化維護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意義。
食用菌具有“五不爭”特點, 利用林下、地下(防空洞)、山下、荒地、廢棄房舍均可種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食用菌產量增長了700倍,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農作物都沒有的速度。目前, 食用菌已成為我國繼糧、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農作物。不起眼的小蘑菇,實際上在默默開拓著中國的農業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餐桌食物中,糧食越來越少, 肉蛋菜菌等越來越多,食用菌已成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世界糧農組織提出“一葷一素一菇”的理念, 被譽為21世紀理想的膳食搭配。目前我國每人每天大約食用60克食用菌,而營養學家建議每天應食用250克,需求量要提高3倍,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大產業。發展食用菌產業,有利于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事關民生,意義重大,前景廣闊。
三是大健康意義。
食用菌品種很多,它無葉無芽無花,自身結果;可食可補可藥,周身是寶。食用菌主要成份有真菌多糖、三茜類、甾醇類、腺苷、氨基酸、蛋白質、多肽、甘露醇以及大量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其中的真菌多糖更具有神奇的生物修復功能,能修復受損的細胞,使人類免受疾病的痛苦。近年來很多研究證明, 靈芝中的三萜有抑制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腸病毒、肝炎病毒等的作用??梢?,小木耳等食用菌是增強我們免疫力的“大力神”,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對于提升國民素質,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醫療衛生發展正由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主,回歸“治未病” 重于“治已病”的正確軌道。俗話說,“治療靠醫生,預防靠自己”。比如,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人體免疫力是抵御病毒入侵的盾牌。如果把疾病比作疾風驟雨,那么免疫力就是遮風擋雨的房子。在平時,我們就應該蓋好“免疫力” 這間房子,當“疾病”的暴風雨來臨時,我們也就不怕了。很多食用菌都可以在維護我們的健康里發揮它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靈芝、桑黃等藥用菌類,根據中醫的傳統理論,對未病人群、已病人群和健康人群都可以使用而得到改善。據報道,由于新冠肺炎流行,食用菌已成為成為美國天然渠道中第八大暢銷食材。在美國十大流行食物趨勢評選中,蘑菇榮幸地成為了 2020 年超級食物之王。在天然渠道的免疫健康品類中,“蘑菇”高居榜首,增長了53.8%,其中靈芝、冬蟲夏草、白樺茸增幅靠前。疫情之下,食用菌發展迎來新機遇,我們應乘勢而上,把這一健康產業做大做強做優,讓食用者變“病從口入”為“病從口出”。
四是生態環境意義。
生態環境的綠色化,取決于生物世界的平衡狀態。生物世界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的,從邏輯上看,植物是生產者,動物(包括人類)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但過去我們的種植業只重視種莊稼、養殖業只重視養牲畜,忽視了微生物, 截斷了農業的生態鏈條,造成了一系列失衡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應重構傳統農業植物、動物、微生物封閉的“三物”內循環系統,不但要開發動植物潛力,還要把種植業中的廢棄物、養殖業中的廢棄物,通過食用菌這個培植業,形成一個菌類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安徽碭山素稱“世界梨都”,果園面積近百萬畝,每年修剪下的廢棄果樹枝條達4億多公斤。過去隨處堆放,污染環境。后來因地制宜利用廢棄梨樹枝條種植木耳、香菇,形成了“廢棄枝條種菌—菌棒制肥—肥料還林(田)產果(糧)”的生態產業鏈,提升了水果等農作物品質,帶動了2000 余戶貧困戶脫貧增收。柞水、碭山等縣積極利用廢棄樹枝發展食用菌,變廢為寶、點廢成金,提高了農業的綠色化水平。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小木耳,大產業”的重要指示,蘊含著“兩山理論”的精髓。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所包含的生態環境意義,樹立三物農業思維,強化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走好生態循環農業之路,是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關鍵。
五是脫貧攻堅意義。
脫貧攻堅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在脫貧攻堅戰中,小小食用菌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因為它種植周期短,產量高,效益高,前幾年,食用菌經濟效益和一般大田作物相比,通常是它的10倍左右。依靠科技種植食用菌,較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李玉院士團隊在吉林扶貧的地方,利用種植“玉木耳”這個新品種,當年就脫貧了。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很多地方政府都把食用菌產業當作精準扶貧的新抓手。那時,據對全國490個國家級貧困縣抽樣統計,有80%的貧困縣把食用菌作為首選產業。柞水作為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全縣農民收入50%以上來自木耳產業;在吉林蛟河市黃松甸鎮,70%的農戶種木耳,70%的收入來自種木耳;安徽省金寨縣“十大皖藥”示范基地種植藥用菌的貧困戶,年人均收入最高達到兩三萬元。小小食用菌,通過現代科技神力的催化,迅速嬗變為脫貧大產業,為我國脫貧攻堅做出了非凡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小木耳,大產業”的重要指示,是我國食用菌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里程碑,吹響了新時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進軍號,將激勵業界認真總結脫貧攻堅戰役中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有效銜接,把鄉村特色產業培育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六是輸出中華民族五千年農業文明的意義。
中國古代農業著作是世界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無可比擬的,今天可以見到著作名字的就有600多種,可以看到原著的也有300多部。工業文明,中國是跟跑者,農業文明我們理應成為領跑者,李玉院士及一批農業科學家已經為農業文明的輸出探索出路徑。小木耳成為大產業,密碼是現代科技與泱泱五千年中華農業文明的有機結合。以柞水為代表的木耳等現代食用菌產業,包含了套種輪作、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生態培植模式,這正是幾千年來精妙的農業技術經驗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新時代農業實踐中的體現。100多年前,美國人富蘭克林通過深入考察,寫過一本叫《四千年農夫》的書,總結的就是中國、日本、韓國農民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今天被美國農民視為“圣經”。我國發展生態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的經驗,既有傳統農法的繼承發揚,又有時代的科技創新,具有鮮明的中國農業文明特色。認真總結提升一些好的生產模式、好的生產技術,宣傳、推介到海外, 與國外熟知的中醫藥文化、中華美食文化元素匯合,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農業文明的魅力,是樹立文化自信的最生動最有力的舉措??鬃诱n堂是讓世界理解哲學里的中國,食藥用菌美食是讓世界理解舌尖上的中國,理解舌尖上的中國顯然比理解哲學里的中國更容易、更便捷。
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意義。
中國減貧、脫貧的偉大實踐為世界矚目,怎么用中國實踐講好中國故事?“ 小木耳,大產業”,就是中國脫貧故事的生動實例。李玉院士團隊及一大批把論文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學家,用實踐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的食用菌相關技術,已經推廣到100多個國家, 僅菌草技術就推廣到106個國家。李玉院士團隊和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團隊,在非洲開講了小蘑菇大產業的中國故事。李玉院士團隊在贊比亞建立了中贊食用菌技術中心, 引入中國菌種、食用菌種植技術和工廠化設備,建立現代化食用菌種植基地,不僅帶動了當地人民就業和脫貧,還使贊比亞成為非洲最大的蘑菇出口國。這件事,《人民日報》曾發表《中國院士讓贊比亞人民全年吃上了蘑菇》的長篇報道……這些生動典型與國內的食用菌脫貧典型,都能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花結果,應認真總結、梳理,讓中國故事感動世界, 讓中國實踐為世界減貧事業、大食物安全事業、大健康事業等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