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資訊

新聞資訊

中國農業對外貿易變遷記

2021-06-30 閱讀量: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農業貿易開放是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是我國對外開放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系統梳理我國農業貿易前行的脈絡和走向,總結我國農業貿易政策演變的歷史經驗,辨析農業貿易與產業發展的歷史邏輯,分析當前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的形勢任務與重點難點,將為“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貿易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啟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農業貿易開放是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先后成為國家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為入世作出重大承諾的主要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的“先手棋”“穩定器”。全面回顧農業貿易的歷史變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農業開放發展的歷史邏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發揮農業貿易作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首次出訪蘇聯,此訪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斯大林慶祝70大壽,所攜帶的國禮是一車皮的江西蜜橘加一車皮的山東大蔥,這大概算的上新中國最早出口的農產品。建國后,為了迅速改變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中國效仿蘇聯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為保證工業發展所需資金,農業貿易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并確立了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陳云同志主持起草的《關于加強市場管理和改造私營商業的指示》中提到,“關于各種商品國內市場銷售和出口的關系,除糧食、油料等物資特殊規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資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一般方針,應當是國內市場的銷售服從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肉類應該壓縮國內市場的銷售,保證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葉和各種小土產,應盡量先出口,多余的再供國內市場銷售……”盡管這個時期國內農產品總量供給短缺,但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占全國出口的比重一度高達80%,直至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仍然達到62.6%。正是農產品出口,支撐了建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建設。與此同時,由于進口資金主要源自出口創匯,有限的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工業成套設備和技術,農產品進口幾乎停滯,曾經在市場上流行的奶粉、罐頭、餅干等舶來品銷聲匿跡。

1978年改革開放帶來了外貿管理體制和指導思想的大調整,我國不再依靠農產品和原料產品創匯來進口工業建設所需物資,并且對高度集中的外貿管理體制逐步“松綁”。1979年10月,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統得太死,很不利于發展經濟。有些肯定是我們的制度卡得過死,特別是外貿。好多制度不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對增加外匯收入不利?!贝撕?,中央開始下放對外貿易管理權,各地區均設立了可以直接開展進出口貿易的公司,并支持國內生產企業和外貿企業聯合對外談判。這一時期正是國內鄉鎮企業大發展的階段,不少企業走上了農工貿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除糧棉油糖等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外,其他產品放開經營,進出口定價機制逐漸市場化。在農業領域率先放開的是“兩水”(水果、水產品),隨后蔬菜、畜禽產品也全面放開,激發了市場活力,逐漸發展為中國出口優勢產品。1979年中國農業貿易總額突破100億美元,1991年達到187.3億美元,但農產品進口和出口占總體貿易的比重顯著下降,分別僅為12.3%和15.2%,徹底改變了以農副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格局。同時,農業貿易順差持續增長,由1979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1991年的70億美元。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及黨的十四大召開后,中國深化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農業貿易政策開始加速調整。連續多次下調關稅稅率,農產品關稅由1992年的51%下調至2001年的21%。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建立涉外動植物檢驗檢疫制度。進行外匯體制改革,不再實行雙軌制,改為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放寬外貿經營主體權限,擴大蠶絲、茶葉等農產品經營企業數目和業務范圍。但是,對大宗農產品的調控一直沒有放松,糧棉油糖等國營貿易權限定于國有外貿公司,年度進口量由國務院批準。至2000年,中國農業貿易額由194.7億美元增長至279億美元,其中進口由78.7億美元增長到118.5億美元,出口由116億美元增長到160.5億美元。農業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進一步下滑至5%左右。其中,水產品、蔬菜和飲品逐漸成為前三大凈出口產品,畜產品、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逐漸成為凈進口產品。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成為第142個成員,農業在入世中作出了巨大貢獻。根據承諾,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由2001年的21%削減至2004年的15.8%,2010年再次下調至15.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農產品進口許可和數量限制等措施,對小麥、玉米、棉花、食糖等農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除食糖(15%)外,其他產品配額內稅率僅為1%。在農業補貼方面,對特定產品和非特定產品的“黃箱”微量支持限定在相應產值的8.5%,并率先承諾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如期開放了農藥、農膜、化肥的外方獨資批發、零售經營權,開放了糧食、植物油、食糖、煙草、棉花的外方合資經營權。2001—201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79億美元增長到1556億美元,年均增長18.7%;其中,進口額由119億美元增長到949億美元,年均增長23.1%;出口額由161億美元增長到608億美元,年均增長14.2%。進口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農產品貿易從長期順差轉為持續性逆差,2004年首次出現逆差47億美元,至2011年糧棉油糖肉乳等所有大宗農產品全部呈現凈進口。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穩定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農業貿易也進入全方位開放新階段。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2020年,農產品貿易額2468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2.3%;其中進口額1708億美元、出口額760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為5.4%和2.3%。貿易地位顯著提升。目前已穩居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一大進口國、第五大出口國,是大豆、油菜籽、棉花、豬肉、羊肉、奶粉等大宗農產品全球最大買家,也是大蒜、生姜、羅非魚、蘋果、茶葉等產品的最大出口國。貿易市場更加多元。通過19個自貿協定與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優惠貿易安排。2020年與已生效自貿伙伴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合計884.1億美元,占當年農產品貿易總額35.8%。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以開放促改革的制度設計中,在進口博覽會等高水平開放平臺上,農業都是重要版塊。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啟動建設國家級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和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初步形成了農業貿易領域進一步深化開放的平臺載體。

回顧中國農業對外貿易發展歷程,經歷了由高度計劃管理到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變革。中國在融入全球農業貿易和規則體系過程中,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取得了矚目成就,已經成為全球農業貿易大國。從兩個百年交匯的新起點出發,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農業貿易也必將進一步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


原標題:高水平對外開放 成為全球農業貿易大國
來源: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

人妻抽搐无码在线视频